男子连吃6只后被紧急送医!妻子:再晚两分钟就休克了
7月21日
河南洛阳一名男子吃炸知了猴后
连夜被送往医院
男子的男连妻子表示
晚上只吃了5、6个
过了20分钟左右
身上起了一些疙瘩、后被不大但很痒
12点钟吃了缓解过敏的紧急沧州市某某广告媒体专卖店药
2点钟病情加重
全身都是密密麻麻的疙瘩
手都肿起来了
幸亏就医及时
再晚去2分钟人就休克了
不少网友表示
吃完都有此症状
然然:我小时候吃没事,去年吃了十来个,送医第二天也是妻再浑身起荨麻疹。
哥18037050518:高蛋白过敏,晚两蝉蛹,分钟河虾也不能吃。休克我上次就差点挂掉,男连幸亏送医及时。后被
蓝莓6643:我吃这个也过敏,紧急身上出扁皮疙瘩,送医特别痒。妻再
杨洋:是晚两沧州市某某广告媒体专卖店的,蛋白质过敏,分钟有些吃虾也会,混身起泡,而且会痒痒!
四季如歌2010:我们小时候也常吃,有一次大姐吃多了,和他一样的症状,把爸妈吓坏了!
近期,多地出现相关病例:
贪嘴“油炸知了猴”
绍兴16岁男孩差点休克送命
7月3日清晨,一辆急救车直抵绍兴柯桥区中医医院急诊科。
“医生,医生,快给我儿子看看,他身上都是红点,痒得不行,连呼吸都困难!”陈先生(化名)焦急地跟医生说着儿子的病情,柯桥区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王碧浪则闻讯赶来参与抢救。
“患儿年龄16岁,送来时呼之无应答,血压稍偏低,且伴随呼吸急促、心率偏高。”王碧浪说,在和患儿父亲交流中得知,患儿是在和家人一起吃了油炸知了猴猴后,出现的一系列不适症状。“我们初步判断,患者是食用“知了猴”后引起的过敏反应。”王碧浪立即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。最终,男孩呼吸困难缓解,皮疹也逐渐消退,生命体征也随之平稳。
医生介绍,食物过敏的病例在急诊中非常常见,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、皮疹、发烧、头晕、恶心呕吐等过敏症状,有的甚至会诱发支气管哮喘,导致呼吸困难,短时间内就发展成过敏性休克,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。
连吃10只后
浙江12岁男孩连夜抢救
近日,宁波12岁男孩小东(化名)晚饭连吃了10只炸知了猴,大概过了3个小时,小东突然全身起了红色皮疹,伴瘙痒,还觉得胸闷。家人赶紧带他到附近的卫生院就诊。服用了抗过敏药后,小东的症状一开始略有缓解,但很快又卷土重来。皮肤痒得受不了,胸闷也越来越严重……深夜1点多,家人将小东送到了奉化区人民医院急诊室。当时,小东的过敏症状已经相当严重。医生不得不采用了甲强龙及肾上腺素等用于重症急救的药物。
除了过敏,医生还发现了异常,此时距离小东上次用餐已经有8个多小时,可他的血糖仍高达21.62mmol/L,远超餐后两小时血糖7.8mmol/L的上限标准。医生为其注射胰岛素,做了紧急处理,小东这才脱离了危险。
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知了猴
特别是有以下4种情况的人群↓↓
1.过敏体质者:知了猴作为一种异体蛋白,引起人体过敏反应的机率高,而且容易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。
2.肾病患者:知了猴的蛋白质可以增加肾脏负担,应限制食用。
3.痛风患者:知了猴蛋白质含量高,嘌呤含量也高,痛风患者食用会加重病情。
4.肝病患者:部分知了猴含有少量有毒物质,人体摄入后需要肝细胞来解毒,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出现中毒。
还有这些需要注意↓↓
每次不要吃得太多
知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,都属于不易消化的营养成分,食用过多首先会加重消化负担。建议食用量控制在一天10个以内,过多食用容易引起消化不良、腹胀、腹泻等不适情况。
一定要完全煮熟
知了的足肢、翅膀、头部等部位非常容易藏污纳垢,可能携带有细菌、寄生虫等病原物质。未完全煮熟的知了,食用后可引起肠胃不适症状,此外,也可能会造成中毒现象,身体出现不适感。
出现以下情况,一定不能食用
知了猴不新鲜、变色发黑、呈粉红色、有麻味或麻辣感的;知了猴在常温放置过久,冷天超过1周,热天超过20小时;有鱼虾等食物过敏史的人以及孩子;知了猴发生异味、恶臭。
来源| 新闻晨报 李红丽综合自齐鲁晚报、柯桥日报、宁波晚报、郑州人民医院、网友评论
- ·远离“造神”陷阱,官媒发文辟谣,揭开了53岁刀郎的“真实现状”
- ·莫斯科交易所股票暂停交易 原因不明
- ·泰国宪法法院14日裁定总理赛塔违宪,即日解职
- ·河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和春军被查
- ·全队19次失误自己独占6次!追梦:我今天表现得很烂
- ·整牙要趁早?家长别迷信,监管莫放任
- ·大连通报一渔船倾覆8人落水 致2死3失踪
- ·今日辟谣(2024年8月14日)
- ·国家队前39场进球:哈兰德38球、凯恩22球、伊布18球、梅罗12球
- ·法国小伙的就诊小作文走红:在中国看病太“丝滑”了
- ·法国小伙的就诊小作文走红:在中国看病太“丝滑”了
- ·感动!举重队金牌都挂在了石智勇身上
- ·以军轰炸加沙地带中部一难民营 造成10人死伤
- ·中新健康|青海首次实现同日捐献2例造血干细胞
- ·外交部发言人就王毅将访问缅甸答记者问
- ·乡村里的寄宿学校,是“救赎”还是“束缚”?